孩子爱发脾气、爱打人?可能是心智化发展受阻在“作怪”
时间:2025年07月02日
7
在育儿过程中,相信不少父母都遭遇过这样的场景:孩子只是游戏输了,便瞬间崩溃大哭,任你怎么哄劝都无济于事,还一口咬定“他们耍赖!”;一不高兴就动手打人、摔东西,跟他讲道理完全行不通,最后只能以一场哭闹闹剧收场……作为父母,面对这些无奈时刻,你是否满心困惑:孩子情绪如此失控、固执己见且攻击性强,真的是因为他们“不讲道理”吗?其实,这很可能是孩子的“心智化”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现。他们就像尚未掌握复杂语言的

在育儿过程中,相信不少父母都遭遇过这样的场景:孩子只是游戏输了,便瞬间崩溃大哭,任你怎么哄劝都无济于事,还一口咬定“他们耍赖!”;一不高兴就动手打人、摔东西,跟他讲道理完全行不通,最后只能以一场哭闹闹剧收场……作为父母,面对这些无奈时刻,你是否满心困惑:孩子情绪如此失控、固执己见且攻击性强,真的是因为他们“不讲道理”吗?

其实,这很可能是孩子的“心智化”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现。他们就像尚未掌握复杂语言的小鸟,无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,更不懂得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内心需求。心智化,简单来讲,就是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情绪、想法与意图的能力。接下来,我们就深入聊聊孩子心智化发展不足的原因,以及面对心智化能力尚未成熟的孩子,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。

心智化及其发展不足的表现

什么是心智化

心智化,是指孩子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(Fonagy & Target, 1996)。它就像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明灯,不仅影响着孩子的情绪管理,还对他们的社交能力、同理心发展起着关键作用,甚至会深远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业和人际关系。那么,孩子心智化发展不足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哪些具体表现呢?

心智化不足的表现

情绪表达困难

情绪表达困难,是指个体在识别、理解和表达自身及他人情感方面存在系统性障碍。这就好比一个精密的仪器,某个关键零件出了问题,导致整个情感识别和表达系统无法正常运转。

比如,5岁的明明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抢了玩具,他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跟小朋友沟通交涉,让对方还给自己或者一起玩,而是直接动手打人。当老师问他为什么打人时,他只会气鼓鼓地说“因为他坏!”显然,明明无法准确理解并清晰表达自己被抢玩具后的愤怒、委屈等复杂情绪。

过度依赖

过度依赖,是指个体在情感或行为上过度依附他人,难以独立应对生活挑战。就像藤蔓植物,总是紧紧缠绕着支架,无法独自挺立生长。

7岁的莉莉就是典型的例子。每次遇到一点困难,她就会哭闹着喊:“妈妈帮我!我不会!”无论是系鞋带、整理书包这样的小事,还是面对学习上的小难题,她都无法独立解决。因为她早已习惯了父母替她做决定,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。

社交冲突

社交冲突,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因需求、目标或价值观差异而产生的对立状态。在孩子的社交世界里,这就像一场场没有硝烟的“小战争”。

例如,8岁的小强总是误解同学的意思。当同学真诚地说“你的画真特别”,他会歪着头,皱着眉头,以为同学是在嘲笑他,于是立刻和同学吵了起来。这其实是小强无法准确理解同学话语背后的善意和赞赏,导致社交冲突频发。

以上这些场景中孩子的表现,实际上是在向父母发送求助信号,他们的心智化能力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支持。那么,孩子的心智化发展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?

孩子心智化发展影响因素

父母的反思功能

心理学研究发现,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的能力(心智化)与父母能否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密切相关,这就涉及到父母的反思功能(Slade, 2022)。父母的反思功能(Parental Reflective Functioning)是指父母能够“站在孩子的角度”思考,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,并做出恰当回应的能力。值得注意的是,父母的反思功能并非越高越好,而是需要“适度”和“灵活”(Fonagy et al., 2023)。

具有不恰当反思功能的父母,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对孩子造成伤害:

忽视或否定孩子的情绪

当孩子委屈地说“我害怕黑”,父母却轻描淡写地回答:“有什么好怕的!勇敢点!”这种回应就像一盆冷水,浇灭了孩子表达情绪的热情。久而久之,孩子会觉得自己的感受不重要,逐渐忽视或否定自己的感受,也很难理解和顾及别人的情感需求。

过度控制或替孩子做决定

孩子满心欢喜地想自己穿衣服,父母却着急地说:“你穿得太慢了,我来!”这一举动看似是为了节省时间,实则剥夺了孩子自己安排事情和发展自主性的机会。孩子就像被剪断了翅膀的小鸟,无法自由飞翔,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不一致的回应

今天孩子哭闹,父母温柔地哄他;明天同样的行为,父母却大发雷霆。这种不一致的回应会让孩子陷入困惑:“我的情绪到底是对还是错?”就像在迷雾中行走,找不到方向,孩子无法形成稳定的情绪认知和应对方式。

早期依恋关系

依恋(Attachment)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约翰·鲍尔比(John Bowlby)在20世纪中期提出,用于描述婴儿与主要照顾者(通常是父母)之间形成的情感纽带。安全型依恋(Secure Attachment)则描述了个体(尤其是儿童)与主要照顾者(如父母)之间建立的一种稳定、信任的情感纽带。

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就像勇敢的探险家,能够自由地探索环境,因为他们知道,在需要时可以从照顾者那里获得安慰和支持。拥有安全依恋的孩子,在妈妈离开时会哭或不高兴,但会很快平静下来,平静后继续投入到游戏中。妈妈回来后,他能很快被妈妈安抚,继续开心地玩耍。这样的孩子可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,能够独立地探索周围世界,并与同伴友好互动。

而拥有不安全依恋的孩子,可能会在社交和情绪表达上遇到重重困难。不安全型依恋根据孩子不同的行为特征又分为矛盾型依恋、回避型依恋和混乱型依恋。比如拥有矛盾型依恋的孩子,可能在妈妈离开时大哭不止,很难平静下来投入到游戏中。妈妈回来后,他既渴望妈妈的安抚,又可能会推开妈妈,表现出矛盾的行为。

童年期创伤经历

经历过童年期创伤的孩子,就像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花朵,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。一些突发灾害事件、亲人离世等创伤经历,都可能会让孩子发展出“防御性心智化”(Defensive Mentalization)。防御性心智化是用于描述个体在应对心理威胁或压力时,扭曲或限制心智化能力(即理解自己及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)的一种防御机制,目的是为了避免痛苦体验(如被拒绝、羞耻感或创伤记忆),从而对自我或他人的心理状态产生极端化、片面化或错误解读,出现过度警觉或情感麻木(Luyten et al., 2017)。

比如一个经历过情感忽视型创伤的孩子,可能会过度猜测他人想法:“老师今天没表扬我,她一定不喜欢我!”(其实是老师太忙了);或者完全无法理解情绪,当被问到“你为什么打人?”时,孩子茫然地回答:“我不知道。”

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健康心智化?

前面我们了解到,父母的反思功能、亲子间的依恋关系、孩子的创伤经历会影响孩子的心智化发展。那么,在日常养育中,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心智化呢?

提升父母的反思功能

采用适当回应的方式——多问“怎么了”

当孩子突然不肯去学校时,不具备恰当反思功能的父母可能会强硬地说:“不行!必须去!”这种命令式的回应只会让孩子更加抵触。而我们建议父母多问问孩子“怎么了”,比如温和地说:“你今天不想去幼儿园,是发生什么事了吗?”这样的问法就像一把钥匙,能打开孩子的心扉,使孩子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我们再通过跟孩子的沟通,去发现孩子不去的原因,以及共同探讨有什么解决方案。

帮助孩子命名情绪

当孩子因为搭建的积木倒了而大哭时,无视情绪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:“别哭了,再搭一个就行!”这种回应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失望和沮丧。而更建议父母这样做:“积木倒了,你很失望对不对?你感觉自己的努力白费了是吗?不过孩子你知道吗,你通过搭建练习了技能,你的技能有了提升,我们再搭建看看,你是不是搭建得更好了。”这么做可以帮助孩子学会理解情绪,建立良好的成就观,让孩子明白挫折也是成长的一部分。

避免“过度解读”

当孩子去拿零食时,过度解读的父母可能会自信满满地说:“你肯定是饿了,快吃饭去!”(其实孩子可能只是单纯的想吃零食)。建议父母在这种情况下,把肯定句换成疑问句——“孩子,你是饿了吗?”给孩子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,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。

保持一致性

规则和约定要有一致性。如果规定“睡觉前不能吃糖”,就要坚持执行,而不是今天允许、明天禁止。当然,如果遇到特殊情况,要临时更改规则,也要和孩子讲清楚原因,并与孩子一起商讨如何完善规则和约定。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规则意识和行为模式,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,什么是不可以做的。

建立与孩子的安全依恋

在日常生活中,父母们可以通过及时回应需求,提升孩子的安全感。如果孩子还是婴儿,当他哭了的时候,父母要及时抱起他,仔细检查是饿了、困了还是尿布湿了,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。

当孩子长大可以正常沟通时,如果他哭了,父母可以试着温柔地抱抱他,轻轻拍拍他,等情绪平稳一点时,问问孩子发生了什么。如果孩子表达不清楚,或不愿意说,父母可以多给一些耐心和空间,等孩子调整好再表达也可以(Shai & Belsky, 2017)。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,从而建立起安全型依恋。

通过游戏和故事培养心智化

通过角色扮演游戏

通过角色扮演游戏,可以提升孩子换位思考的能力。比如和孩子玩“医生和病人”的游戏,在游戏中问:“如果你是医生,你会怎么帮助病人?”让孩子站在医生的角度思考问题,体验不同角色的感受和需求,从而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。

通过故事讨论情绪

通过故事讨论情绪,可以提升孩子对情绪的认知和理解。比如读绘本时可以问孩子:“主人公为什么生气?他自己做了什么?周围人是怎么去帮助他的?”引导孩子思考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动机,让孩子在故事中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。

寻求专业帮助(如果需要)

对于经历童年创伤,比如出现长期严重情绪问题的孩子(如频繁攻击他人、极度焦虑),父母可以考虑通过寻求专业的帮助,提升孩子的心智化水平。比如通过寻求亲子互动治疗,帮助改善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,让亲子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;或者通过寻求EFT家庭治疗,重塑亲子间的安全情感连接,帮助父母更准确地“读懂”孩子的情绪,同时教会孩子用健康方式表达需求。

结语

心智化能力,是孩子情绪管理与社交的“底层密码”。而父母的反思与安全依恋,正是帮助孩子打开理解自我和他人内心世界大门的金钥匙。

记住,育儿不是要做到完美无缺,而是要“恰到好处”。当我们尝试理解孩子的情绪,耐心回应他们的需求时,我们已经在为孩子铺就一条通往情绪健康、善于沟通的成长之路。

最后,给大家留一个小练习:今天睡前,试试温柔地问问孩子:“今天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?最难过的是什么呢?”——心智化的培养,就从这个充满爱的小对话开始吧。


本文分类:心理咨询

本文关键词:心理咨询师国家认可的证书,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怎么考取,心理咨询师是报名条件,中科学院心理咨询师,中科心理咨询师证书,心理咨询师入口,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报名入口,孩子,发脾气,打人,可能,心智,发展,受阻,作怪

浏览次数:7 次浏览

发布日期:2025年07月02日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bskrjy.com/xlzx/412.html

心理咨询师报名
百思报考中心
立即报名
常见问题